PCB绿油的介电常数(ε,也称电容率)是衡量其在电场中储存电荷能力的物理量,与绿油的成分(树脂、颜料、溶剂等)、固化程度、含水率及测试频率密切相关,在涂料绝缘性能评估、电磁屏蔽设计、防腐涂层性能研究等领域有重要应用。
一、基本原理
介电常数是材料相对于真空(ε₀≈8.85×10⁻¹² F/m)在电场中极化能力的比值,即 ε=ε'/jε''(复数形式),其中:
ε'(实部):表示材料储存电能的能力,是通常所说的 “介电常数";
ε''(虚部,介电损耗因子):表示材料在电场中因极化滞后而消耗的能量(转化为热能)。
测试的核心是通过测量材料作为介质时的电容(C),结合几何参数计算介电常数C=ε₀·εₐ·A/d。其中,d为油漆涂层厚度,A为电极面积。
二、常用测试方法
根据油漆的状态(液态、固化涂层)和测试频率范围,介电常数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:
1. 平行板电容法(低频至中频,1Hz~1MHz)
原理:将油漆样品夹在两块平行金属电极之间,形成平行板电容器,通过阻抗分析仪或 LCR 表测量电容值(C)和损耗角正切(tanδ=ε''/ε'),再结合样品厚度和电极面积计算介电常数。
适用场景:
① 液态油漆:需使用带有密封结构的电极(避免油漆流动),测量其在液态时的介电特性(如涂料配方研发)。
② 固化涂层:将油漆涂覆在金属基板上(作为一个电极),上方放置另一电极,直接测量涂层的电容(需确保电极与涂层良好接触,无气泡)。
优势:操作简单,设备成本较低,适合实验室常规测试。
局限:高频下电极边缘效应明显,测量精度下降;样品厚度需均匀(误差需≤5%)。
2. 同轴探头法(广谱,1MHz~10GHz)
原理:利用同轴电缆末端的开放式探头接触油漆表面(液态或固化涂层),探头与样品之间形成电容耦合,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(VNA)测量反射系数(S₁₁),再通过算法反推介电常数。
适用场景:
① 无需破坏样品,可直接测量固化涂层或液态油漆(如现场检测涂层性能)。
② 高频场景(如雷达波反射、电磁兼容设计中油漆的介电特性)。
优势:测试范围广(覆盖射频到微波),非破坏性,样品制备简单(无需加工成特定形状)。
局限:需用标准液体(如去离子水、甲醇)校准探头;样品表面需平整,否则影响耦合效果。
3. 波导法(高频,1GHz~100GHz)
原理:将油漆样品加工成与波导尺寸匹配的薄片(如矩形波导的横截面尺寸),放入波导中,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电磁波穿过样品后的透射系数(S₂₁)和反射系数(S₁₁),结合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方程计算介电常数。
适用场景:高频下的介电性能测试(如航空航天涂层的雷达波穿透性研究),仅适用于固化后的刚性涂层(需加工成规则形状)。
优势:高频测量精度高,适合研究材料在微波频段的介电响应。
局限:样品制备复杂(需切割、打磨至确定的尺寸),破坏性测试,仅适用于特定频段。
4. 谐振腔法(高精度,特定频率点)
原理:将样品放入谐振腔内,测量样品放入前后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变化,通过公式计算介电常数(ε' 影响谐振频率,ε'' 影响品质因数)。
适用场景:对精度要求高的测试(如标准样品校准),适合低损耗油漆(如绝缘涂层)。
优势:测量精度可达 ±0.5%,适合低频至微波频段的窄带测试。
局限:每次测试仅能得到一个频率点的结果,效率较低;样品尺寸需与谐振腔匹配。